该科引起国内最先进的电脑三维脊柱牵引床、微波治疗机等设备,采用牵引、神经阻滞、推拿、理疗、膏药等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经验丰富,同时与临床各科如神经科、骨外科、手足外科等密切合作,开展各种疾病早期和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并开展了支具矫形工作。
一、特色物理治疗 —— 多方位快速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多方位快速牵引,又称屈曲旋转快速牵引(rapid traction of flexion-rotation),把传统的斜扳和旋转手法与机械传动的快速水平牵引相结合,由电脑控制、多动作组合,可在数秒内完成治疗,患者无痛苦,多数只需一次治疗即可。根据患者的身高、年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选用不同的治疗参数。应用此方案我康复科已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00余例,结果优31.3%,良50.5%,优良率80.6%,有效率92.5%。治疗参数应用合理、安全性高,在已治疗的病人中无1例意外损伤发生。
多方位牵引的治疗特点:1.应用合理的治疗参数时,患者无痛苦,无意外损伤发生。2.改变了多年来“快速牵引后需绝对卧床”的做法,患者无需住院治疗,方便了病人,节约了医疗费用。3.疗效明显。4.除了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外,还可以治疗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腰椎假性滑脱、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等。
二、特色物理治疗之二 —— 骶裂孔硬膜外阻滞 骶裂孔硬膜外阻滞:经骶管裂孔穿刺注射药物,借其上行扩散作用阻滞腰骶部神经的方法,适用于下腰椎椎间盘突出症(L4-5、L5/S1),尤其神经根性疼痛症状严重者,显效快,疗效明显,操作安全,副反应小。我科采用牵引与骶裂孔注射相结合的方法,牵引后十分钟,对下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骶裂孔注射,经临床观察证实,此可减轻牵引后反应,提高牵引的治疗效果。
三、特色物理治疗之三 —— 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病损 电刺激是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的一种,可选择性的作用于失神经支配的肌肉,是治疗周围神经病损,如臂丛神经损伤、挠神经损伤、尺神经损伤、腓神经损伤、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的主要康复方法,其治疗作用:1.延迟病变肌肉的萎缩;2.防止肌肉大量失水和发生电解质紊乱、酶系统和收缩物质的破坏;3.保留肌肉中结缔组织的正常功能,防止其挛缩和束间凝集;4.抑制肌肉的纤维化。康复科已经利用指数曲线波治疗周围神经病损10余年,在治疗过程中不断的总结、摸索,由S-D曲线等电诊断技术决定神经受损和神经恢复情况,并由其及时调整电刺激的各种参数,同时适时结合其他的物理因子治疗如红外线、超短波、He-Ne激光、运动体操等尽快和最大恢复神经功能,已为数千名患者解除了病痛,使其恢复了正常生活。
四、特色物理治疗之四 —— 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的物理治疗 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常有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我科采用物理治疗方法治疗小儿常见呼吸道疾病,取得良好效果。小儿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肺炎的常用理疗方法有超短波、紫外线和脉冲磁疗法。超短波疗法可增强机体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清除致病菌和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炎症的吸收和消散;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物质清除。一定剂量的紫外线照射机体,可促进机体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磷吸收和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小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提高补体效价。脉冲磁对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疗效显著。
物理疗法治疗小儿支气管炎、肺炎具有无痛苦、无副作用、标本兼治的优点,结合药物治疗可大大缩短疗程,减少花费。
五、特色康复之一 —— 脑卒中的康复 脑卒中(stroke)指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血管痉挛、闭塞或破裂,造成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和以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康复医学的早期介入,使得各种后遗症的恢复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提高。
脑卒中康复治疗包括三级:
一级康复是在发病开始一月内,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开始床上的主动活动训练及床上自理活动;
二级康复一般为病后第2个月初至第3个月末。内容主要包括站立训练、站立平衡、单腿站立、行走训练和上下楼梯训练,以解决患者行走问题,目的是降低肌张力以缓解痉挛,打破共同运动的运动模式,尽可能训练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独立的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
三级康复为恢复后期。训练和指导患者更加自如地使用患侧,更好地掌握各种家庭日常生活能力,在保证运动质量的基础上提高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回归家庭、社会及工作。
六、特色康复之二 —— 脊髓损伤的康复 脊髓损伤是由于各种创伤、各种感染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占位性病变以及退行性病变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脊髓的感觉、运动、反射等功能的减弱或丧失。具体表现为身体瘫痪、感觉麻痹、骨关节功能障碍、大小便控制障碍、性功能障碍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同时合并挛缩、疼痛、感染、结石、心理障碍等并发症。脊髓损伤康复治疗的主要方法
1.物理治疗:主要是改善全身各个关节活动和残存肌力,增强训练,以及平衡协调动作和体位交换及转移动作(例如:卧位到坐位、翻身、从床到轮椅、从轮椅到厕所马桶等移动动作),利用水疗、光疗、生物反馈等有针对性促进康复。
2.作业治疗:包括日常生活动作(如衣、食、住、行的基本技巧),职业性劳动动作,工艺劳动动作(如编织等),使患者出院后能适应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劳动的需要。
3.心理治疗:针对心理不同阶段(如否认、愤怒、抑郁、反对独立求适应等各个阶段)的改变制定出心理治疗计划,采用个别和集体、家庭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4.康复工程:利用必要的支具来辅助站立和步行,配备一些助行器等特殊工具,补偿功能的不足。
5.临床康复:预防各种合并症发生,减轻症状,促进功能恢复。
6.中医康复:利用祖国传统医学,进行针灸、推拿、中药等手段,促进康复;
7.营养治疗:制定合理食谱,加强营养以适应康复训练的需要。
七、特色康复之三 —— 颈椎病的康复 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导致颈脊神经、颈髓、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这类患者轻则常常感到头、颈、肩及臂麻木,重则可导致肢体酸软无力,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等。常见颈椎病有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除了少数脊髓型颈椎病,大多数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均可收到良好疗效。
1、颈椎牵引疗法:此疗法是颈椎病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组织充血、水肿的消退;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使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得以缓和,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张;牵开被嵌顿的小关节滑膜。治疗时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变部位、性别、年龄、体质、患者对牵引治疗的反应等,适当的调整牵引重量和延长牵引。
2、物理因子治疗:急性期用超短波,紫外线流等方法可明显减轻症状,疼痛缓解后可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巩固疗效。
3、手法治疗:通过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而收到解痉镇痛的效果。手法的治疗应在有经验的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操作,以防出现意外。
4、药物治疗:药物在本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
5、功能锻炼:在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状较重时宜适当休息,待症状减轻,可以开始颈肩及背部的功能锻炼,锻炼时颈部活动的范围要小一些,用力不宜过猛。
6.其他、颈椎病的治疗还有封闭疗法、针灸、电针、耳针、围领及颈托保护等医疗措施,对改善症状也都有一定疗效。
八、特色康复之四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病因是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治疗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据统计85-90%的患者经过积极适当的非手术治疗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恢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有牵引(包括多方位快速牵引和慢牵)、骶裂孔注射、超短波、中频电疗、离子导入、光疗、磁疗、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我科自1996年在全国率先开展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三维多功能牵引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率为92.5%。
九、特色康复之五 —— 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 (一)术前指导
首先应加强患肢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以及踝关节的主动运动,要求股四头肌每次收缩保持6-10秒,每10次为1组,每天完成5~10组。患者坐于床上,进行患肢的直腿抬高运动及踝关节抗阻运动,次数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而定,每天重复2~3次。指导患者如何使用拐杖行走,为术后执杖行走作准备。
(二)术后康复训练
术后第1周目的为了减轻病人的症状,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提高肌力。患肢做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每次保持6-10秒,每10次为1组,每天10组。患者坐于床上,患肢做直腿抬高运动,不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秒左右的滞空时间。应用持续被动运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机给予患肢在无痛状态下的被动运动,起始角度为0°,终止角度为20°,在2min内完成一个来回,每天4小时,在1周内尽量达到或接近90°。
术后第2周,重点加强患侧肢体不负重状态下的主动运动,改善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进一步加强患肢直腿抬高运动,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轮,用吊带一端托住患侧踝关节,另一端由患者控制,通过助力运动完成直腿抬高运动,要求患者尽量抬高患肢并保持高度,并逐渐减少手的帮助,向主动完成这一运动过渡。鼓励病人下床。前半周在石膏托板作用下,在平行杠内练习站立,此时重心在健侧,患侧不负重触地;后半周,重心逐渐向患侧过渡,直至解除石膏托板,直立于平行杠内。CPM机使用角度增大至90°~100°。
术后第3周,继续主动直腿抬高运动巩固以往训练效果,恢复患肢负重能力,加强行走步态训练,训练患者平衡能力,进一步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患者利用拐杖练习行走,当其在心理及生理上能承受时,脱离拐杖在平行杠内行走。患者侧卧位,患肢在上,伸直膝关节做外展运动,踝关节呈90°,在此基础上做前后摆动练习,治疗师在反方向的施加阻力,患者需克服阻力。在固定自行车上进行蹬车动作,坐垫由最高开始。
术后第4周~3个月,重点进一步加强提高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动范围及负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可在轻度倾斜坡面上,独立行走。上下楼梯活动,早期主要依靠拐杖上下,健腿支撑,患肢以下负重到部分负重,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待病人适应后脱离拐杖。
十、特色康复之六 ——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 术后第1天起,下肢所有肌肉的等张收缩练习,踝关节和趾间关节可以进行主动的伸屈练习,主要目的是保持肌肉张力,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同时进行深呼吸练习。练习的频率和强度一般为每间隔1-2小时,练习5-10分钟,以自己不感觉十分疲劳为度。
术后2-3天后,在医生指导下借助CPM机进行髋关节伸屈练习;髋关节的旋转和内收、外展练习应取平卧位,保持下肢不受重力影响。同时练习上肢的肌力,为下地时扶拐杖创造条件。
术后3周,可以逐渐坐起,但在6-8周之内每次坐起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限定半小时之内。术后3-4周之内休息时应保持患肢处于一种安全体位,即病人平卧,髋关节和膝关节分别屈曲10°,下肢外展15°,脚尖内旋15°。
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练习行走,一般情况下初次使用的骨水泥型全髋术后3周可以扶拐或借助行走助力器行走;非骨水泥型则至少在术后6周才能开始练习行走,而伴有骨折情况时,行走练习应根据X线片情况而定,至少在术后2个月。
骑自行车练习要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和生活需要而定,一般不主张过早和过多的练习,必要时可在术后6周进行。
弃拐时间因人而异,一般要在行走平稳并且无行走痛后。建议病人终生使用单手杖。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应终生避免重体力劳动和需髋关节大范围剧烈运动的运动项目。生活中不使用蹲便,不做盘腿或跷二郎腿的动作,也不要侧身弯腰或过度向前屈曲,平时要避免术侧髋关节伸直、内收、内旋位,床头柜应放在术侧。经常使患肢处于轻度外展或中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