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室介绍 > 临床科室 > 其他科室 > 儿科
儿科
  • 相关知识
  •   一、什么是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是小儿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本病极易误诊或漏诊, 早期确诊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一)定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 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 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患, 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 当接触多种刺激因素时,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出现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 常在夜间和( 或)清晨发作或加剧, 多数患儿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二)诊断标准

      1、儿童哮喘:( 1) 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或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下呼吸道感染及运动等有关。( 2) 发作时双肺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呼气相延长。( 3) 支气管舒张剂有明显的疗效。( 4) 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5) 对症状不典型的患儿同时肺部有哮鸣音者, 可酌情做以下任何一项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 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

      2、咳嗽变异性哮喘:( 1) 持续咳嗽> 1 个月, 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 运动、遇冷空气或嗅到特殊气味后加重, 痰少, 临床无感染征象, 或经较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2) 支气管扩张剂诊断性治疗可使咳嗽发作缓解( 基本诊断条件)。( 3) 有个人过敏史、家族哮喘病史, 过敏原( 变应原) 检测阳性可作辅助诊断。( 4)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二、支气管哮喘的早期诊断思路    典型的哮喘患儿依据以上诊断标准并不难诊断。由于儿童哮喘的诊断目前尚缺乏特异的辅助检查( 特别是婴幼儿) , 主要依赖病史及体征, 因此要求医生对该病应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否则临床上极易漏诊和误诊。

      (一)详细询问病史病史对小儿哮喘的诊断尤为重要, 对疑似病例应详细注意,要特别关注以下有关病史:

      1、易发年龄及季节。小儿哮喘的高发年龄为1- 6 岁, 初次起病年龄多在3 岁以下, 学龄期后逐渐下降。发病季节以冬季高发, 其次为换季时节及秋季。

      2、发病诱因。小儿哮喘尤其是婴幼儿哮喘的发病诱因主要是呼吸道感染, 故容易误诊为各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如支气管炎及肺炎等; 此外, 各种剧烈运动、烟雾及异味刺激、过甜或过咸饮食、暴露于灰尘( 螨、蟑螂) 环境等也是较常见的诱因; 对花粉、鱼、虾过敏者, 也可诱发哮喘发作。

      3、发作症状。咳嗽、呼气性呼吸困难、喉部闻及喘鸣声) 是其典型的临床表现, 早期可伴有流泪及打喷嚏。上述症状可突然出现及迅速停止( 又称突发突止) 是本病区别于肺内其他炎症的重要特点。发作时如减少诱因刺激、保持安静及离开原有环境予以良好通风, 常可使轻度哮喘症状自发性减轻或缓解, 反之则可使症状突然加重。

      4、既往及家族史。遗传倾向在哮喘患儿表现较为明显, 起病越早, 相关性越明显。故在一、二级亲属中如有哮喘或长期支气管炎病史时, 应对该患儿特殊询问其他与哮喘有关的线索, 如有哮喘的可疑, 则需定期随诊。异位性皮炎( 婴儿湿疹) 、过敏性鼻炎及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哮喘患儿常易并发的疾病, 尤应引起医生的注意。

      (二)早期诊断思路:1、反复追问其咳嗽的性质及特点, 特别要注意有无夜间及晨起咳嗽, 是否是剧烈的刺激性干咳。2、咳嗽在有诱因时( 如剧烈运动、冷空气、甜咸饮食、特殊气味、感冒等)是否加重, 诱因清除后咳嗽是否减轻, 该特点很重要。3、如有上述特点, 应追问有无湿疹或过敏性鼻炎等, 家族中有无哮喘史或过敏史, 如有应特殊注意。4、如胸片检查能除外其他引起慢性咳嗽的疾病( 如肺炎, 结核等),更支持本病。5、如高度怀疑, 有条件下可作支气管激发试验, 如阳性( 提示气道高反应性),结合病史可确诊; 如不具备也可用气管舒张剂治疗, 根据其有效性及病史进行诊断。

      三、支气管哮喘的规范管理和护理    (一)居室管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及一定温湿度, 温度以18- 20℃为宜。尽量减少室内过敏源种类和数量。家俱力求简单洁净, 室内勿挂壁毯、字画及使用地毯;  尽量使用新棉花制作的被褥、床垫, 避免使用丝绵、羽绒、皮毛等制品; 勤洗被褥, 房间湿式清扫, 使用空调者, 每周清洗过滤网1次,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 室内避免刺激性气体, 如吸烟、杀虫剂、化妆品、樟脑丸等有挥发性气味的物品, 不种花草; 不养宠物;有条件者, 应用防止螨虫繁殖的新型合成材料制作家具。

      (二)增强患儿抵抗力

      不突然接触冷空气, 平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体质差的患儿可由父母陪伴到户外散步。有氧运动可增加心脏的储备力, 提高人体新陈代谢能力, 增加全身抵抗力。严重患儿可注射哮喘疫苗。

      (三)用药指导

      支气管扩张剂, 可松弛气道平滑肌, 降低血管通透性, 调节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的释放, 需与糖皮质激素合用, 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用药过程中, 注意观察心律、心率及呼吸的变化, 必要给予心电监护。 糖皮质激素有抗炎症反应和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及抗过敏作用, 增加气道β2 受体的敏感性, 应用糖皮质激素要密切观察其副作用。抗生素的应用: 遵医嘱使用有效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因感染是儿童哮喘持续状态的常见诱因, 且痰液潴留极易继发细菌感染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有条件者,症状缓解期可作过敏原实验, 嘱患者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 尤其在有上呼吸道感染期间。

      (四)心理护理

      多数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表现为任性、内向, 要提高家长对哮喘的认识, 不要过分溺爱患儿, 护士应针对性地予以心理疏导, 鼓励患儿在控制症状中起主角作用, 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保持心情愉快,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五)健康教育

      指导患儿学会呼吸运动强化横膈肌功能, 向其介绍有关用药及防病知识, 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指导家长及患儿了解哮喘发作的诱因, 避免接触过敏原, 去除各种诱发因素。教会患儿及家长正确安全用药, 并告知坚持预防用药的意义, 同时告知家属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指导家长及患儿一旦哮喘控制, 每1- 6 个月坚持定期到医院随访,以便对治疗计划、药物及哮喘控制程度进行监测及修改。

      四、肺炎的发病率    肺炎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儿童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据报道肺炎的发病率5岁以下是4%,5-9岁是2%,年长儿和青少年为1%。肺炎是指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而不同年龄阶段的肺炎患儿临床表现和主要致病菌存在差异。支气管肺炎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之一,尽管抗生素及支持治疗手段不断发展有助于诊断和治疗,但患病率、病死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居高不下。

      五、不同年龄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与致病菌分布    支气管肺炎临床表现和主要致病菌分布均与患儿年龄密切相关,不同年龄阶段各有特点。

      (一)新生儿免疫力低下,肺炎的原因有宫内感染、分娩过程中感染出生后感染等多种因素,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多数患儿表现多为气促、呻吟、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发热、咳嗽临床表现及肺部啰音等体征表现很少。

      新生儿肺炎最主要的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20.0%),经验性治疗时应考虑致病菌特点并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婴儿期是支气管肺炎的高发年龄阶段,本组资料>28 d~12个月龄患儿所占构成比达55.9%。发热是婴儿期支气管肺炎最为突出的症状;并发症出现率高则是这年龄阶段肺炎的另一特点。婴儿支气管肺炎致病原在我国仍以肺炎链球菌为主,而近几年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有明显增加趋势。

      (三)幼儿期支气管肺炎患者出现气促、呼吸困难逐渐减少,咳嗽、气喘逐渐明显,其临床特点介于婴儿期和儿童期之间,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A、呼吸道合包病毒等。

      (四)儿童支气管肺炎起病以咳嗽最为明显,而气促、气喘、呼吸困难等则相对减少。儿童期致病细菌以肺炎链球菌(9.09%),肺炎克雷伯(13.64%)为主,而病毒则以流感病毒A(22.73%)为主,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少。

      六、轮状病毒性肠炎    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潜伏期通常为2~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d,重者超过20次/d。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疾病描述轮状病毒性胃肠炎(rotavirusgastroenteritis)是由轮状病毒(rotavirus)所致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呕吐及腹泻。病程大多较短。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可发生流行或大流行。

      (一)病症体征

      潜伏期通常为2~3天,最短数小时,最长可达1周。起病急,临床类型呈现多样性,从亚临床感染和轻型腹泻至严重的脱水、死亡。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d,重者超过20次/d。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约30%~50%早期病儿出现呼吸道症状。其他伴发症状有腹胀、腹鸣、腹痛和恶心、呕吐等。腹泻重者可发生等渗性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体弱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症状较重。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病程较短,一般3~5天,多数具自限性,病程较长者可达9天或更长。免疫缺陷患者可发生慢性症状性腹泻。

      (二)病因

      轮状病毒属于呼肠病毒科,为双链RNA病毒,直径约为70nm,呈球形。电子显微镜下轮状病毒有独特的形态,如车轮状,故名。其两层外壳包裹着中心的蛋白核心,外层壳体呈轮缘状,环绕核心基因编码蛋白。Vp1~Vp7及五个非结构蛋白(NSPI~4)。单层外壳的颗粒是不完整病毒,没有传染性。根据衣壳蛋白组特异性抗原Vp6不同,可分为七个血清型(A~G)。儿童感染多为A型所致。而B和C型则主要感染成年人。其他为动物感染的病原体。非A组轮状病毒亦称为不典型轮状病毒或副轮状病毒,感染可见于人、猪、牛、羊、鸡等。轮状病毒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室温中可存活7个月,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日或数星期。耐酸、耐碱。55℃,加热30min或甲醛可使其灭活。

      (三)病理生理

      轮状病毒进入体内后能否致病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数量、机体免疫状态及机体的生理特征。入侵病毒量多及免疫功能低下时,有助于病毒侵入。机体肠上皮刷状缘的乳糖酶(为轮状病毒受体)含量较多时,如在婴儿时期,则容易感染轮状病毒。随年龄增长,此酶量减少,易感性下降。轮状病毒进入体内后通过两个途径引起腹泻:一是轮状病毒直接对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损害,引发病理改变;二是轮状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的代谢产物作用于小肠内皮细胞,破坏了肠内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腹泻。

      轮状病毒侵入人体到达小肠后,通过其外壳蛋白Vp4(吸附蛋白)与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上的乳糖酶结合而进入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质内增生并使其受到破坏、脱落。由于绒毛上皮细胞受到破坏,使乳糖酶等二糖酶减少,导致乳糖向其他单糖转化受阻,乳糖在肠腔内积聚造成小肠及结肠腔内高渗透压,使水分移入肠腔,导致腹泻和呕吐。随后,来自隐窝底部的立方上皮细胞上移、替代已脱落的绒毛上皮细胞,由于其细胞功能未成熟,仍处于高分泌、低吸收状态,结果导致肠液潴留,使腹泻时间延长。轮状病毒复制过程中合成的非结构蛋白NSP4,在轮状病毒致病过程中起肠毒素的作用,可引起细胞内Ca2+水平升高,促使小肠黏膜cAMP水平上升也参与腹泻的形成。如腹泻及呕吐严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的发生。本病为可逆性病理改变,黏膜常保持完整性。主要受损部位在小肠。活检可见小肠绒毛缩短而钝,固有层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不规则,呈立方形、有空泡或坏死。

      (四)诊断检查

      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流行季节、流行地区,出现相似肠道症状患者,应注意本病。

      2、临床表现潜伏期较短,起病较急,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部分患儿可伴呼吸道症状。

      3、实验室检查:(1)常规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数正常,少数略为增多,细胞分类中可有淋巴细胞增加。粪便检查:外观为黄色水样稀便,无黏液脓血,镜检多无异常。(2)粪便中病毒、病毒抗原检测电子显微镜检测粪便中的病毒:电子显微镜通过典型形态的观察作出特异性诊断,其阳性率可达90%。本法快速准确,但设备昂贵,操作要求高,故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病毒特异性抗原的检测:许多免疫学方法可用于检测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如酶免疫测定(EIA)、补体结合试验(CF)、免疫荧光(IF)方法等。其中EIA法特异性、敏感性最高,且操作简便。(3)粪便中病毒核酸的检测可应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核酸杂交法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其中核酸杂交法特异性较高,PCR法敏感性较高,多用于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4)轮状病毒的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IA等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如发病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的抗体效价呈4倍增高,则具有诊断意义。

      4、鉴别诊断

      需与诺氏克病毒、肠腺病毒、嵌杯状病毒、星状病毒引起的急性肠炎相鉴别。

      (五)治疗方案

      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因本病多为病情轻,病程短,呈自限性,故多可在门诊接受治疗。以饮食疗法和液体疗法等对症治疗为主。对于腹泻,可用口服口服补液盐溶液(ORS)配方纠正和防止脱水。抗菌治疗无效。

      (六)并发症

      少数并发肠套叠、胃肠出血、过敏性紫癜、Reye综合征、脑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ALT(丙氨酸转氨酶)升高等。

      (七)预后及预防

      预后:本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婴幼儿感染者病情一般较重,病死率高。近年口服补液(ORS)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因腹泻所致的死亡。

      预防:切断传播途径是本病预防的重点。1、管理传染源应早期发现患者及隔离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及个人卫生,做好患者粪便的消毒工作:防止饮用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医院要严格做好婴儿区及新生儿室的消毒工作。如大便不能自控的小儿,应限制其进入日托或学校。3、接种免疫轮状病毒的疫苗已可在临床应用。在流行期间,对高危人群和易感人群采用被动免疫的方法也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人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保护作用。提倡母乳喂养,以减少幼儿患病的严重性。经牛轮状病毒免疫后的牦牛的牛奶中含有IgA及IgG抗体,用此种牛奶喂养婴儿也有保护作用。

      (八)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为人和动物。人类感染者中,患者从潜伏期至腹泻停止,均有传染性。患病婴儿的母亲带病毒率可高达70%,因此带病毒者是更为重要的传染源。多种动物可感染轮状病毒,是人类感染的潜在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暴发流行或散发流行。A组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传染性强,易感者只需10个病毒即可感染,可在家庭内和医院迅速传播。B组轮状病毒引起的暴发流行常与水源污染有关。经污染食物,可发生局部暴发流行或散发流行。生活的密切接触可导致散发感染。此外,本病也有经呼吸道传播的可能。

      3、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A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引起婴幼儿腹泻,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以6个月至1岁幼儿为最多。B组轮状病毒主要感染成人引起成人腹泻,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但发病以青壮年最高。感染后均可产生抗体,特异性IgG抗体可长时间存在,但有无保护性尚未能肯定。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反应。已有再次感染发病的报道。

      4、症状

      流行情况轮状病毒是幼儿病毒性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因。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儿童死于轮状病毒性腹泻。A组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流行遍及世界各地,其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是发展中国家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主要原因,也是发达国家住院婴幼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可见于多个国家,但至今只在我国发现流行。亚热带地区,A组轮状病毒流行常发生于秋冬季,流行高峰多在10~12月,在热带地区则无明显季节性。成人轮状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在我国流行多发于夏季,以五六月份为最高。

      (九)治疗方法

      1、西医疗法

      利巴韦林(病毒唑):注射液用量为10~1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两次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也可口服利巴韦林片,不足1岁者10毫克,1岁以上者20毫克,每天3次。利巴韦林属广谱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较多,疗效尚不十分肯定。

      双嘧达莫(潘生丁)片:为用量3~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3次口服。

      西咪替丁:用量为15~20毫克/(千克体重•天),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临床应用中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干扰素:有报道,用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每天1次肌肉注射5万单位,连用7天,总有效率为85.8%,明显高于对照组(57.1%),且治疗后免疫功能明显提高。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有报道,应用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剂量按3~5毫克/(千克体重•天),分3~4次口服,3~5天为一疗程,治疗组止泻天数明显缩短。有人应用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显著疗效。抗轮状病毒免疫牛初乳60毫升,每次6毫升,每天3次口服,3天为一疗程,止泻的总有效率为91%。6.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陈六英等应用抗A组轮状病毒鸡卵黄免疫球蛋白治疗104例A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患儿,总有效率为87.5%,平均止泻天数为2.98±1.41天,轻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2、胃肠黏膜保护剂

      常用的是双八面蒙托石粉,如肯特令和蒙托石(思密达),是目前专家推荐的治疗小儿性肠炎的有效药物。用量:不足1岁,每天1包;1~2岁,每天1~2包;2~3岁,每天2~3包。分3次加温水50毫升口服。

      3、微生态制剂

      疗效较好的制剂有培菲康、丽珠肠乐、金双歧,属双歧杆菌制剂。

      4、其他支持和对症治疗

      对于营养不良患儿宜对症补充微量元素锌、铁,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_1、维生素B_(12)、叶酸等;山莨菪碱、异丙嗪等也可对症应用。

      5、饮食调整和抗生素的应用

      现在多主张继续母乳喂养或继续平常已习惯的饮食,如粥、面条、蔬菜、肉末、鱼等,可给一些新鲜蔬菜、水果以补充钾。也有人观察去乳糖饮食有利于婴幼儿腹泻的痊愈。确诊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者一般不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不利于疾病恢复。对重症患者,可以适当选用抗生素。

      七、癫痫    癫痫(epilepsy)其俗称为 “羊癫疯”或者“羊角风”,早在两千二百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人们对这种疾病并不陌生,常常被人们通俗的称为“抽风”。“抽风”往往表明两种含义:一种是真正疾病的状态,由脑神经元过度放电而导致惊厥与抽搐,另一种即形容某人不规范、不正常、不理智和不能自控的行为。对临床上确实无症状而仅在脑电图(EEG)上出现异常放电者,不称之为癫痫发作。因为癫痫是脑的疾患,身体其他部位的神经元(如三叉神经元或脊髓前角神经元)异常和过度放电不属于癫痫发作。

      2005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对癫痫的定义做了修订,其推荐的定义为:癫痫是一种脑部疾患,其特点是持续存在能产生癫痫发作的脑部持久性改变,并出现相应的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后果。诊断癫痫至少需要一次癫痫发作。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学界的共识为反复出现的癫痫发作方可诊断为癫痫,仅有一次发作不诊断为癫痫。因此,正确理解ILAE的癫痫定义,对癫痫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因病机

      西医根据癫痫病因不同分成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两大类。前者指这类患者的脑病并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症状性癫痫因于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如先天性疾病、产前期和围生期疾病(产伤是婴儿期癫痫的常见病因)、高热惊厥后遗、难产、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癫痫的产生与神经元异常放电相关。人体休息时,一个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的放电频率一般保持在1~10次/秒之间,而在癫痫病灶中,一组病态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可高达每秒数百次。痫灶细胞群高频重复放电,使其轴突所直接联系的神经元产生较大的突触后电位,从而产生连续传播,直至抑制作用(包括痫性周围抑制性神经细胞的活动,胶质细胞对兴奋性物质的回收,以及病灶外抑制机构的参与)使发作终止。由于传播途径及范围不同而引起各种形式发作。痫性活动可能仅牵涉一个区域的大脑皮质而不再扩散,引起单纯部分性发作;兴奋在前中央回或后中央回通过放电后细胞外钾离子的增多而传导到邻近神经元,造成杰克逊(Jackson)癫痫;痫性活动常由大脑皮质通过下行投射纤维传播到丘脑和中脑网状结构,引起意识丧失,再由弥散性丘脑投射系统传布到整个大脑皮质,产生继发的全面性强直一阵挛发作。

      (二)癫痫发作原因

      1、颅内感染

      如各种脑炎、脑膜炎等这些疾病,导致大脑皮层炎症和水肿,引起成人癫痫发作。后遗症期由于脑实质内瘢痕形成和脑膜粘连,也能导致成人癫痫发作。

      2、颅脑外伤

      外伤后癫痫的发生率为0.5%~50%,昏迷时间越长,脑实质损伤越重,发生率越高。如急性期颅内血肿压迫,脑实质损伤后水肿导致的颅内高压,都可导致成人癫痫发作,颅脑手术后的损伤、,脑细胞功能紊乱,发生成人癫痫。

      3、酗酒

      酗酒也是成人癫痫形成的原因,因为长期大量饮酒,可引起胃炎、心律失常、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异常外,最主要的是神经系统毒性,使体内维生素b1缺乏,造成脑组织代谢障碍,发生脑萎缩,造成成人癫痫发作,还可能导致注意力低下,甚至痴呆。急性乙醇中毒,可直接引起成人癫痫发作。另外酒后生事、打架斗殴或发生交通事故,造成颅脑外伤,可引起外伤后继发性癫痫。

      4、脑寄生虫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状况的改善,脑寄生虫病引起的成人癫痫有所减少,由于吃了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使虫卵进入体内,随血循环寄生于大脑皮层,引起成人癫痫发作。

      5、刺激、情绪波动

      癫痫的发作,也有可能是情绪被刺激,导致脑部活跃速度加快,脑神经异常放电。

      (三)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经谱系、双生子及脑电图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充分证明原发性癫痫有遗传性,有的是单基因遗传,有的是多基因遗传,但不一定都有临床发作。晚近认为外伤、感染、中毒后引发的癫痫可能也有遗传因素参与。

      2、年龄因素。年龄对癫痫的发病率、发作类型、病因和预后均有影响。癫痫的初发年龄60%~80%在20岁以前。新生儿正常呈移动性部分性发作,6个月到5岁热性惊厥多见。儿童良性中央-颞棘波灶癫痫多在4~10岁开始,青春期后自愈。成年期多为部分性发作或继发性全身性发作。病因方面,婴儿期首次发作者多为脑器质性特别是围产前期疾病,其后至20岁以前开始发作者常为原发性者,青年至成年则颅脑外伤是一重要原因,中年期后颅脑肿瘤为多,老年者以脑血管病占首位。

      (四)临床特点

      癫痫是一种疾病和综合征,以脑部神经元反复突然过度放电所致的间歇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为特征。是一种起源于大脑,并反复发作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意识和精神状态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个定义概括了癫痫症状的复杂性,更概括了癫痫的两个基本特征,即反复性和发作性。所谓反复性,是指有第一次发作后,间隔一段时间后,肯定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多次发作。即使是最常见的抽搐,如果只发生一次,也就不具备反复性,是不能诊断为癫痫的。所谓发作性,是指症状突然出现,也突然中止。我们也许曾见过有的患者正在行走中或吃饭时突然倒地抽搐,过一段时间后又恢复正常。还有一些患有腹型癫痫的儿童在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剧烈腹痛,啼哭不止或倒地不起,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后完全消失又继续玩耍。不论癫痫的症状多么复杂,都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这也是诊断癫痫的重要依据。

      1、儿童癫痫特点

      小儿癫痫发病率较高,对健康有严重影响,由于新生儿的生理特点,加上神经、体液方面的变化,所以儿童癫痫的临床特点有某些方面与成人有所不同。

      (1)性别、发病年龄及发作类型:一般男多于女,以幼儿最多,而且年龄与发作类型也有密切关系,如婴儿痉挛症几乎均在1岁以内,运动性发作发病在6岁内,失神发作发病多在1 ~8岁,其他各型癫痫的首发年龄也多在10岁以内。新生儿癫痫往往隐蔽,且呈局灶发作,年长儿抽搐明显且呈全身性。

      (2)发作表现:癫痫各发作类型的发生率随年龄而不同,其临床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除常见的发生于儿童任何年龄的大发作外,新生儿癫痫其临床表现形式多为刻板的反复性动作,并常伴有异常的眼球运动。

      小儿癫痫敏感特点

      儿童的生理特征与成人不同,如儿童的神经系统功能尚未健全,大脑皮质对皮质下的抑制还不完善,动力定型未能牢固建立和内抑制过程减退等。因此小儿对于较小刺激就容易引起强烈的反应,尤其是对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敏感,加上神经的变化,所以儿童癫痫在某些方面和成人有所不同,小儿癫痫的特点是:①多样性;②易变性;③顿挫性;④不典型性;⑤不良因素容易诱发;⑥对智能发育影响较大。

      (3)心理性格特征:1)忧郁。这本身就是一种发病因素,一旦患了癫痫,忧郁的特征就更加明显,心理负担加重,闷闷不乐,心情不畅,时间稍长,会形成较严重的精神抑郁症,给患者造成生活痛苦,也会影响治疗效果。2)自卑。一般地讲,常见有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患者自己,因为癫痫发作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场合,发作稍多,患者自己形成病态心理,产生较严重的自卑;二是社会压力,生活在患者周围的人,有意无意之间给患者造成心理伤害,更不要说社会歧视给患者造成的精神负担了,甚至即使是患者亲属或周围的人对他的过分照料、保护,也会使患者产生自卑感。3)孤独。有时患者意识到自己是个癫痫病人,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都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和正常人一样了,于是便陷入孤独,不愿和大家在一起,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喜欢一个人呆着。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患者,孤独感更强烈些。4)悲观。由于上述几个特征存在,患者受到极大的心理创伤,是产生悲观情绪的一个原因。癫痫是一种难治的病,长时间治疗,对患者身心都造成了严重伤害,动摇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使患者产生绝望心理。

      (五)自我诊断

      根据临床发作类型分为:

      (1)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突然意识丧失,继之先强直后阵挛性痉挛。常伴尖叫、面色青紫、尿失禁、舌咬伤、口吐白沫或血沫、瞳孔散大。持续数十秒或数分钟后痉挛发作自然停止,进入昏睡状态。醒后有短时间的头昏、烦躁、疲乏,对发作过程不能回忆。若发作持续不断,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者称大发作持续状态,常危及生命。

      (2)失神发作(小发作)。突发性精神活动中断、意识丧失、可伴肌阵挛或自动症。一次发作数秒至十余秒。脑电图出现3次/秒棘慢或尖慢波综合。

      (3)单纯部分性发作。某一局部或一侧肢体的强直、阵挛性发作,或感觉异常发作,历时短暂,意识清楚。若发作范围沿运动区扩及其他肢体或全身时可伴意识丧失,称杰克森发作(Jack)。发作后患肢可有暂时性瘫痪,称Todd麻痹。

      (4)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精神感觉性、精神运动性及混合性发作。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明显的思维、知觉、情感和精神运动障碍。可有神游症、夜游症等自动症表现。有时在幻觉、妄想的支配下可发生伤人、自伤等暴力行为。

      (5)植物神经性发作(间脑性)。可有头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晕厥型或心血管性发作。

      无明确病因者为原发性癫痫,继发于颅内肿瘤、外伤、感染、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全身代谢病等引起者为继发性癫痫。

      (六)癫痫并发症

      1、晚期的外伤性特发性羊角风常伴有加重的趋势,可由局部性发作而演变为全身性发作,严重有记忆力减退,人格障碍智力低下等表现。

      2、识别障碍,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的包括梦样状态,时间感知的歪曲,不真实感,分离状态。

      3、情感障碍,表现为不愉快的状态,带有自卑感或伴有抑郁。

      4、语言障碍,可产生部分失语或重复语言多。

      5、记忆障碍,对熟悉事物产生没有体验过的感觉,或对过去经受过的事物的不能快速回忆。

      6、错觉,表现在与物体的真实大小、距离、外型产生差异。

      7、可并发穿透性颅脑损伤硬脑膜下血肿及脑内血肿脑挫伤颅骨骨折等疾病。

      8、幻觉,在没有任何外界变化的情况下可产生视、听、味、空间感及物体成像等方面的变化和错觉。

      (七)急救护理

      1、有发作预兆的病人。病人应做好心理准备,同时告知家属或周围人,因为发作不可避免,有条件及时间可将病人扶至床上,来不及就顺势使其躺倒,防止意识突然丧失而跌伤,迅速移开周围硬物、锐器,减少发作时对身体的伤害。作为家属及身边的人,应密切观察病人发病时间,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包括意识丧失时间、抽搐时间),要注意观察先抽搐的部位,是局部还是全身,是否伴有意识丧失及两目上视,二便失禁等,这些表现对医生进行定位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对于经期发作的病人,发作时情绪激动,可能发生自伤、伤人、毁物、自杀、杀人等过激行为,应立即采取紧急控制措施,严格限制其行为,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地西泮,对兴奋并有攻击行为的患者,可采用抗癫痫药与抗精神病联合治疗,如氯丙嗪和氟派丁醇等应急措施。对于失神小发作的患儿,家长和教师不要以为孩子漫不经心、不认真而责备孩子,因为有时癫痫发作只表现为患儿突然停止原来的活动,双目直视,呼之不应,或手中所持之物坠地,这是病情发作,并不是孩子捣乱、顽皮。

      2、癫痫大发作的护理。出现先兆,首先要保护好舌头,抢在发作之前,将缠有纱布的压板放在病人上、下磨牙之间,以免咬伤舌头,若发作之前未能放入,待病人强直期张口进再放入,阵挛期不要强行放入,以免伤害病人。发作期使病人平卧,松开衣领,头转向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排出,防止流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大发作时呼吸道分泌物较多,易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吸入性肺炎,抽搐时口中不要塞任何东西,不要灌药,防止窒息。有些人看到癫痫病人抽搐时常常采用掐人中的办法,希望以此来终止病人的发作,病人抽搐是大脑过度放电,一旦发作,不能控制,只能等放电终止,抽搐才能停止,所以遇到病人抽搐发作,不要去掐病人的人中,这样对病人毫无益处。有人在病人阵挛期强制性按压病人四肢,试图制止抽搐而减少病人的痛苦,但过分用力可造成骨折和肌肉拉伤,反而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3、癫痫持续状态的护理。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急危重症,如不及时救治可出现脑水肿,脑疝,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家属一旦发现病人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应立即送往医院,送医院之前如家里备有苯巴比妥针剂、地西泮针剂或灌肠剂,可给予一次药物,然后送往医院,送医院后要向医生详细报告发病过程,给药时间及剂量,以利于医生掌握病情,合理救治。

      (八)药物治疗

      1、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安全、有效、价廉和易购的药物。(1)大发作选用苯巴比妥90-300mg/d。丙戊酸钠0.6-1.2/d,卡马西平600-1200mg/d等。(2)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择安全、有效、价廉和易购的药物。(3)失神发作:氯硝安定5-25mg/d,安定7.5-40 mg/d。(4)癫痫持续状态:首选安定10-20mg/次静注。

      2、药物剂量从常用量低限开始,逐渐增至发作控制理想而又无严重毒副作用为宜。

      3、给药次数应根据药物特性及发作特点而定。

      4、一般不随意更换、间断、停止西药,癫痫发作完全控制2-3年后,且脑电图正常,方可逐渐减量停药。 5.应定期药物浓度监测,适时调整药物剂量。

      (九)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持续状态的治疗

      1、安定。成人10-20mg,小儿 0.25-1mg/kg,缓慢静脉注射至抽搐停止。随后将20-40mg加入葡萄糖液中以每小时10-20mg速度静脉滴注,连续10-20小时,日总量不超过120mg。

      2、异戊巴比妥钠。成人0.5g溶于10ml注射用水中,以50-100mg/分速度缓慢静脉注射至发作停止。注射中要注意呼吸心跳变化。发作控制后应继续鼻饲或口服抗癫痫药物。

      (十)手术治疗

      以往通过开颅手术治疗癫痫,可能会并发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出血。另外即使术中止血非常仔细彻底,原致癫痫区切除处仍可能并发术后出血。术后的出血有时必须再做紧急开颅手术取出血块。手术效果而言,有些癫痫手术若造成某些重要供应血管痉挛或收缩,会导致术后病患有偏瘫现象,需要立即给予抗血管收缩药物并配合复健。目前中国人自己发明的分离型脑起搏器治疗癫痫,通过微创手术将磁场内电极植入患者头皮下,修复受损脑神经,控制大脑异常放电,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根据患者病情每天接受体外脉冲仪治疗1-2次。体外的脉冲仪通过头皮连接植入头皮下的磁场内电极,将电脉冲信号传入到大脑,起到给大脑电场调频的作用。脉冲仪是一个能定时输出从控制器输过来的电波的机器,通过每天的电脉冲刺激和持续的磁场调频,达到控制患者的癫痫发作,脉冲仪的充电在体外就可以完成,而且不妨碍患者正常的生活,所以目前来说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案。

      (十一)癫痫治疗临床研究

      大多数癫痫病患者都有过多次病情反复发作的经历。最新医学认证,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医学技术治疗后,97%的癫痫病患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如果患者所选的治疗方法不正确,那治疗的时间越长,就越会出现癫痫频繁发作的状况,因此患者需特别注意治疗方法的选择。

      1、药物治疗

      抗癫痫药物仅仅控制病情,停药反弹病情加重。据统计,大多数病人都尝试过抗癫痫药物治疗,并且稍见病情有所好转便相信药物治疗有效,等吃到一定程度病情见轻,便停药,停药之后,神经元放电立马反弹,病情会逐渐加重,再吃药,效果便不明显,于是加大药量,一段时间后,大脑损伤明显,严重至即使不发病时,精神也不再正常。诸如目前很多家医院都采用的抗癫痫药物治疗,这个只能从表面控制和抑制病情,遇到情绪上有任何波动都有可能导致病情复发。

      2、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治疗大风险 放电位置转移不能除根。当药物对病情没有明显作用时,一些癫痫患者便会采用手术治疗,对脑皮质病灶进行切除,通过开颅手术直接切除癫痫病灶或阻断传导通路。

      但是这种开颅手术有非常大的风险,首先麻醉的危险性,麻醉药物过敏、休克、急性心肌梗塞或心率不整、心脏衰竭、肺水肿、急性脑中风等。手术的危险性,术中术后出血:可能会并发硬膜外、硬膜下及脑出血。脑组织由於术中长时间牵引或局部血流受到影响,有时术中或术后会有脑肿现象,这种情况在以肿瘤为致癫痫原因的病患尤为明显。有些癫痫手术若造成某些重要供应血管痉挛或收缩,会导致术后病患有偏瘫现象。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没有专业的仪器,不能精确的检查出来病灶准确所在地,即使动了开颅手术,也不能完全彻底的切除放电神经组织,术后颅脑损伤导致病情加重,因癫痫病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病情加重,产生新的神经性功能障碍。

      3、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所有疾病都是人体机能失调的结果。即是同一种机能失调,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也可出现不同的疾病,如都是脾肾阳虚,在不同人的身上就可导致不同的疾病。如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也可导致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症)、也可导致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多与脾肾阳虚有关)、也可导致免疫力低下。在西医看来上述几种疾病属于绝然不同的、互不关联的病种。再障属血液科、抽动症属神经科、免疫力差属免疫科,因而西医治疗这几种病的药物也绝然不同。而中医所选用的方药,是温补脾肾的药,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异病同治”。

      中医治疗癫痫重视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并不是都用一种方药。古人常说的“无痰不作痫”,痰只是一种标象,还要追究产生痰的具体因素,是脾肾阳虚生的痰,还是肾虚肝郁生的痰,还是阳明腑实生的痰,还是食积郁热(食火)生的痰。不管是继发性还是原发性,以中药静心 安痫剂调理治其根本,调理失调的脏腑功能,使人体阴阳、脏腑趋于平衡状态。

      目前国内抗癫痫医学以及国际医学治疗癫痫的传统方式主要是药物和开颅手切除术,这两种治疗方法虽对病情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却很难彻底根除病灶,历年来中医治疗重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但同时也包含辩病论治的内容。辨病是根据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病状特点,以辨析诊断疾病,故辨病论治就是针对患病部位特异的病因、病理及症状进行治疗,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即辨病反映疾病的全过程的综合诊断,具有相对稳定性。辨证论治是反映疾病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临床诊断,针对该阶段的诊断,确定治疗。具有相对的灵活性。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癫痫病人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所致的大脑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症状。其病机为痰浊内积,痰气互结,风阳内扰,蒙闭心窍,窜滞经络。中医辨证虽有脾虚痰盛,肝火痰热,肝肾阴虚的偏重不同。但反应到每个病人则三者往往相互兼夹,很难区分为单一的证型。所以,采用辨证与辩病相结合的方法。静心 安痫剂抓住了神志疾患这一主要环节取得了一定疗效。

      八、冬季儿童保健防病有妙招    寒冷的冬季本来就容易得病,加之今年的冬季温暖而干燥,导致小儿呼吸道感染明显增多,其实只要保健到位,孩子的疾病完全可以避免。

      (一)定期体检,及时发现疾病隐患。营养素缺乏可导致孩子抵抗力下降而生病,如佝偻病、贫血、锌缺乏症、维生素A缺乏等都均可导致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所以应坚持给孩子定期体检,消除疾病隐患,一般正常儿童冬季至少要进行1-2次体检。

      (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经常到室外活动,多晒太阳和呼吸新鲜空气。冬天有太阳无风的正午前后,可抱着婴儿在户外散步,时间约20-30分钟。较大小儿家长可以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或小区活动,一般每天户外活动1-2小时,活动量不宜太多,微微出汗就好。也可以随身携带一块干毛巾,提醒他们出汗后,及时擦一擦。冷的季节,先把窗打开,让婴儿适应外面的冷空气后再到户外。

      (三)合理饮食、保证睡眠。提倡母乳喂养,6月后逐渐添加辅食,要注意均衡营养,牛奶、肉类、蛋类、鱼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均不可偏废,通过增加食物的种类和花样来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毛病。孩子最好早睡早起,保证足够睡眠。

      (四)科学护理,注重细节。冬季对人体的适宜温度是18摄氏度,如高于23摄氏度时,人就会感到头晕、疲倦。另外,如果室内外温差大,则易感冒,所以室内温度不可过高或过低。孩子平时的衣着不宜过多,睡眠时的被子也不宜过厚,适当加减衣服。气候变化时,孩子的衣服要勤穿勤脱,不要只加不减,特别是冬季降温时不要一下穿得过多,一般比成人多穿一件就够了。如果孩子活动时出汗,及时用毛巾擦干,入睡后汗多的小儿,前后胸垫上小毛巾防止汗湿内衣。减少出汗、及时擦汗是防止小儿受凉的重要措施。

      (五)保证室内空气流通、远离感染源。每天室内开窗通风至少半小时,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避免孩子被动吸烟。尽量避免出入空气不洁、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归来及时洗手,不要让孩子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一起玩。

      九、秋季腹泻的预防    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多发于3岁以下尤其是1岁半以内的婴幼儿,病程一般在5-7天,预防小儿秋季腹泻应注意饮食及喂养。

      小儿秋季腹泻发病初期表现为流涕、咳嗽、发热、咽部疼痛等感冒症状,大便每日数次增多,且伴有呕吐、腹痛,容易被误诊为胃肠型感冒。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起病急骤,体温较高(一般为38—40℃),胃肠道症状较重,甚至每日大便次数达数十次,多为水样或蛋花样,较大幼儿大便呈喷射状,无特殊腥味及粘液脓血,大便化验正常或有少许的白血球。由于频繁腹泻与呕吐,食欲又低下,患儿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现象,严重者可出现电解质紊乱,更甚者还可合并脑炎、肠出血、肠套叠或心肌炎而危及生命。由于小儿胃肠功能较弱,胃液及消化液相对较少,胃肠道的抵抗力差,很容易感染此病毒,发病后症状较重,家长应对此病有足够的重视。

      预防小儿秋季腹泻应注意饮食及喂养,最好以母乳喂养,尤其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及第一个夏季最为重要,尽量避免夏季断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合理喂养、定时定量,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一起添加;食欲不振或发热早期,应减少小儿的奶量及其它食物,并以糖盐水代替,减轻胃肠道的负担,避免过多食用富有脂肪的食物;加强小儿体格锻炼,增强小儿体质。及早治疗小儿的营养不良、佝偻病等一些易致慢性腹泻的疾病;同时要加强护理,不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避免肠道内正常菌群的失调;也可到各疾控中心接种疫苗。

      在出现秋季腹泻病症后,家长应在医生的治疗和指导下精心护理婴幼儿,要注意:

      (1)严重腹泻有脱水症状的患儿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必要时应住院或输液治疗。

      (2)饮食方面不能禁食,可以适当减少喂奶次数,喂食糖盐水,减轻胃肠道负担。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3)患儿恢复饮食时,可喂饮米汤或稀释的牛奶,逐步恢复到正常饮食。

      (4)秋季腹泻病程中的患儿应休息,避免去托儿所和其他公共场所,以免传染。

  • 技术特色
  •   对于危重患儿的抢救,建立了绿色通道,患儿来院后由医护人员陪同协助办理入院手续,以最快的速度把患儿送入病房,使其得到及时全面的治疗。 一、儿童重症抢救病房

  • 相关知识
  •    一、什么是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 是小儿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 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逐年增加。本病极易误诊或漏诊, 早期确诊及规范化治疗对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