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5日,在眼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麻醉科、手术室等学科的联动下,成功为一名出生仅1个月的低体重早产儿完成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的玻璃体腔注药治疗。
患儿出生时不到30周,体重不足1.5kg,10月10日在NICU进行了第一次床旁眼底筛查,发现患儿双眼眼底均提示ROPI区2期病变,且病变进展极快,3天后复查病变已发展到I区3期,如不及时治疗,患儿很快就会失明。但患儿不能脱离呼吸机,为转运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眼科、眼耳鼻喉手术室、麻醉科、NICU反复沟通和评估后,制定出一套早产儿转运和手术方案,经过术前准备,利用便携式呼吸机和氧气,NICU医生和护士,护送患儿转运至眼耳鼻喉手术室,进入手术间,随即转为机械通气及监护,在麻醉医师、眼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全程密切监护下,患儿生命体征平稳。
眼科主任医师李军主刀,顺利完成双眼玻璃体腔注药术,在麻醉医师、NICU和眼科医护的密切配合下,患儿再次平稳转运至NICU。整个过程紧密衔接,同时备有详细的应急预案。
患儿回到NICU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哭闹,吃过奶后,安安静静的睡着了。此后经过两次眼底检查,孩子双眼视网膜病变全部消退。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于早产儿眼底视网膜,也可发生在出生体重过轻的婴儿,是由于视网膜血管在出生前没有完成发育,出生后开始异常血管增殖导致病变,最终破坏视网膜导致视力丧失。因此,ROP如不及时发现治疗,会造成终生双目失明。
治疗前眼底照相
治疗后病变消退眼底照相
ROP的发现主要依靠早期筛查,按照《2014年中国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要求,对出生体重<2000g,或出生孕周<32周的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进行眼底病变筛查,随诊直至周边视网膜血管化,首次检查应在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1~32周开始。
我院眼科于2010年开展ROP筛查,是省内较早开展RETCAM-III检查的医院,近3年来共筛查鲁西及周边地区早产儿3816例。针对危重不能脱离监护的患儿,开展了双目间接检眼镜联合巩膜外顶压NICU床旁检查技术,3年来共筛查危重早产儿800余例。
2014年我院开展了ROP的干预治疗。除了常规激光及玻璃体腔注药手术治疗外,借助综合性医院的平台,充分发挥多学科联动的优势,联合儿科、NICU、麻醉科、手术室等科室,开展重症早产儿的眼底病变治疗,挽救了患儿的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