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坠地、生病护理、养老护理、直至最后的临终关怀……每当走近患者,他们总带着天使般的微笑,给患者带去温暖和关爱。
作为护士,他们每天超负荷运作,默默吞下抱怨;见惯了生离死别,也会在患者转危为安时兴奋不已;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留给了病人,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今天,是他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日子里,听听聊医护理人老中青三代的护理故事。
80后护士:PICU李绍飞
在聊城市人民医院有一个特殊的科室,每天就上演着这样的一幕幕,这里有这样一群女孩,大都晚婚,很多还尚未有自己的孩子,就已经成为了很多孩子的“代理妈妈”,每天不仅为孩子治疗身体上的病痛,还要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安抚他们的情绪。这个特殊的科室就是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简称:PICU)。
会扎小辫的“代理妈妈”
李绍飞是PICU的一名“80后”护士。自2008年,李绍飞正式就职入院,在这9年的儿童重症专业工作中,有很多很多事情让绍飞至今记忆犹新。由于监护室的规定,患儿父母是无法进去陪同的,这里的孩子最小的28天,最大的16岁,这里像一个“幼儿园”一样,患儿被托付给这里的“代理妈妈”照顾。
李绍飞是个热心肠,科里一遇到难解决的患儿,无论在哪里她都第一时间赶到医院协助治疗……采访时,绍飞告诉我们,半年前她结婚了,三天的婚假里,最放心不下的是她休班前照顾的几个患儿,给科里打了好几个电话,询问他们的恢复情况。
曾经有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在家里的时候妈妈每天都给她梳漂亮的辫子,到了监护室里,李绍飞每天早晨都会早早地来到她的床边,亲自为她洗刷,再给她编漂亮的小辫子,离开监护室时,这个小姑娘开心的告诉妈妈,阿姨梳的辫子比你梳的漂亮。还有一个刚刚2岁的小男孩,从监护室转到隔壁的普通病房后,每天下午下班时间都会站在监护室门口等待着她下班,只为再看她一眼,让她抱抱……
在这个病房里,还有19位和李绍飞一样的护士,她们大多数都是“80后”,有的已经有自己的孩子,可是当她们自己的孩子发烧生病时,只能交给老人来看护,因为在她们工作的地方还有许多个孩子在等待着这位“代理妈妈”。
笑着擦去喷到脸上的污物
2012年,PICU收治了一名大疱型表皮松懈症的患儿,该患儿入院时已到发病中期,全身皮肤起疱溃烂,并有绿脓杆菌感染,护理工作难,任务重,李绍飞主动申请作为责任护士全面负责该患儿的护理工作。
在救治时,患儿烦躁不安,难以固定,她在孩子耳边轻声诉说安抚着,并抱住患儿头部,固定,顺利的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患儿气管插管内淡绿色粘性分泌物喷到了她脸上、头发上,她顾不得擦一下,坚持到抢救结束,待到患儿呼吸稳定后她长舒一口气,顾不得满脸满身的分泌物,笑了。
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发生在她身上。她说,“医者仁心,仁就是要把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家人。医护人员就像寒冬里的壁炉,不但要解除病人和家属身体的病痛,更要用热情的火苗温暖病人的心。”
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朵小太阳
像这样把病儿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感人事迹在李绍飞和她的同事身上不知发生过多少次。
当孩子病情减轻,露出微笑,当患儿的呼吸平稳,甜蜜入睡,当瘦小的孩子欢快地吃着奶,当抢救成功的孩子被家长接出病房,这些都是李绍飞最为开心的时候,每当有病愈的孩子紧紧揽着她的肩膀不肯撒手离开时,她总是很欣慰的安抚着孩子,轻轻拿开孩子的小手,将孩子交到家长手里。
孩子的心是最纯净的,在这里得到了关爱和呵护,在他们的心中就种下了一朵小太阳,长长久久的温暖着他们的心灵。
70后护士:脑科医院谭颜华
谭颜华,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担任护士长以来,她带领大家共抢救护理危重症患者3万余人,几乎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时间就是生命”的内涵。
与时间赛跑,做生命的守护神
谭颜华几乎每天第一个到病房,查看夜班患者情况,有一次查看到夜间新入一名“硬膜外血肿”男性患者时,习惯性询问患者姓名,患者回答正确,但反应淡漠。
护士说,患者外伤后2小时当日6点入院,入院神志清楚,但是精神差,CT检查出血量20ml,术前准备已经全部完毕,查看监护仪呼吸、血氧饱和度正常,心率65次/分,血压140/70mmHg,测量时间7:20,距离现在15分钟,谭颜华为患者复测了下血压:150/60mmHg,看到这个数据她没有犹豫,及时联系大夫说明情况可能患者出血量增多,建议复查CT,CT显示患者出血量30ml,20分钟后患者进入手术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这种场景每天在监护室上演,普通而又平凡。
大爱无疆,践行天使风范
作为一名普通的护士,已经在临床一线工作了20年,谭颜华始终不敢忘记带上燕尾帽的那天在南丁格尔的画像前许下的誓言,从事着最平凡琐碎而繁忙的工作,时时刻刻以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天职。
2016年2月,谭颜华所在的监护室收住一位脑出血的病人杨大娘。8天后,杨大娘行脑出血钻孔引流术,术后一切朝着康复的方向积极发展。而此时,特殊的家庭背景带给了杨大娘一段特殊的经历。
2月20日,患者家属离开医院,从此,院方再也联系不上家属。此刻最棘手的问题是老人的衣食住行。杨大娘知道自己的家人弃自己而去,整天以泪洗面,只能把每天查房关注自已的谭颜华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
谭颜华每日早晨早早赶到医院,给杨大娘买来早饭,和护士一起照顾她的起居。通过多方努力,谭颜华联系上杨大娘的家人,与其沟通,晓之以理。一个月后,家人终于来接老人出院了。担任监护室护士长几年来,谭颜华始终把自己定位于所有病人的“法定监护人”。
“24小时患者体验”是新护士上岗必修课
聊城市脑科医院监护室患者病情重,疾病变化快,年轻护士居多。为转变护理人员服务理念,让护士更能积极主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谭颜华在监护室开展“24小时患者体验”活动,体验的护士早晨8点开始到次日早8点交班结束,卧床24小时,吃喝拉撒全部在病床,由责任护士负责协助完成,体会结束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目前,“24小时患者体验”已经成为监护室新护士上岗的必修课。
每次看到患者渐渐好转,转出ICU到普通病房,谭颜华心里面都会觉得特别有感触。谭颜华说:“ICU医护团队,多难的病例也不能轻言放弃,看着患者那种转危为安的心情,我们也感同身受。”
在ICU里,守护在患者身边的护士是他们倾诉和沟通的桥梁,在这个家属看不见的角落,恰恰又是许多生命的转折点,正是有了许多像谭颜华一样坚守的医护人员,才会发生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的奇迹。
杨兴菊:诚心诚意为病人服务
17年前,杨兴菊从聊城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的岗位上退休了。从进入聊城市人民医院工作,杨兴菊当了11年的护士、11年的护士长、9年护理部主任、4年副院长的职务。期间,她经历了无数重大公共事件抢救任务,和医生一起挽救了无数危重患者。
护士节前夕,小编采访了杨兴菊,她打开了记忆的匣子,向小编讲述了那年那月那些发生在病房的故事。
艰苦岁月 相互理解 医患相处融洽
杨兴菊今年76周岁了,精神矍铄。
谈及当年,杨兴菊回忆,她进入医院工作时,住院部都是平房,只有五六个病房。由于条件限制,病房里没有卫生间,只有一间污物间,患者如厕只能到病房外面。到了晚上,护士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医疗照顾、护理,还要帮患者把痰盂、尿桶倒到外面的卫生间里,回来以后,再为患者盖盖被子。冬夏转换,日复一日。
杨兴菊说,那个年代医院里条件非常艰苦。到了冬天,没有暖气,医院就给每个病房配一个煤炉子,烧火取暖。为了不让患者受冻,每天的接班护士都会提前来院。
尽管条件不尽如人意,但每一名护士对患者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和患者的相处也很融洽。“作为一名护士,只要细心,按操作规程办事,用真心去对待患者,患者还是很容易得到满足的,毕竟人心换人心。”杨兴菊说,从成为护士那一天起,就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多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才行。
真学实做 医护人员下班后参加培训
杨兴菊说,在护理岗位上,有很多回忆。在哺乳期时,杨兴菊曾为一位破伤风患儿哺乳;也曾将一位长期住院阳谷“五保户”患者的棉衣拆洗、缝制,做成单衣放置在他的床头;常常,会跑到那位双臂全无的小患者床边,为他一遍遍讲小人书上的故事……
这些事,在杨兴菊看来,都很微不足道。她说,觉得选择了护士这个职业,就要忠诚于此,不要对护理工作有任何的歧视,业余时间,多学习业务知识。杨兴菊告诉小编,当年虽然条件艰苦,但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医院想尽办法给大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经常会利用下班时间开办培训班,对医护进行病患之间沟通等等培训。
砥砺前行 诚心诚意为患者服务
2000年1月1日,杨兴菊退休了。退休后,杨兴菊没闲着,常常到医院门诊大厅里志愿服务,帮着患者取化验单、填写病历卡、指路、排队、导诊。她说,看到医院现已发展成为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以精湛的医疗技术服务着水城市民,感到很骄傲。
1998年,在院领导的安排下,杨兴菊带领的院志编纂小组将《聊城市人民医院志》(1949—1999)编篡完毕。院志开篇写道:谨以此书,献给五十年来为本院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翻开页面发黄的院志,这里面记载着1949—1999年医院50年的发展历史,承载着老一辈聊医人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的奋斗轨迹。这里面,或经验、或教训,留给我们的都是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
一代代聊医人,筚路蓝缕,薪火相传。
老一辈护理工作者那种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工作态度和精神,不断感染教育着每一位在职护理人员,激励我们奋勇前行。
感谢每一位为医疗事业辛苦付出、奋斗终身的护理工作者,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