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鲁女士家住北城办事处朱王村,2016年11月25日早晨7时许,在厨房给孩子做饭时,突觉胸口不适、眩晕,于是在家人陪同下到医院就诊。谁知,刚走到医院大门口,鲁女士便开始意识不清了。此时,鲁女士的身体渐渐歪斜,倒在其女儿身上。在路过的市民帮助下,鲁女士被送到急诊。
“种种信号表明,患者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医护人员在急诊科主任曲爱君调度下,对鲁女士进行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抽血。病人在到急诊抢救室的十分钟后出现了心脏骤停。随即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6名医生轮流对鲁女士进行了8个抢救循环,胸外按压千余次,其间针对病因给予一次溶栓治疗。四十五分钟后,鲁女士心跳恢复。整整一个半小时后,心率血压好转,心电监护显示血氧饱和度上升,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转至急诊ICU继续治疗。
2016年12月16日,我们在急诊科观察室见到鲁女士的时候,她带着对医护人员的感谢“如果没有医生全力抢救,救不回我这条命。”鲁女士说,入院后第二天下午3时许就恢复了意识。在病房里,她想吃橘子、葡萄,主任医师李君会把剥好的果肉放她嘴里;没事时,还会陪她聊聊天;不时的,还为她做全身按摩,并用手将她脸颊上的头发捋到耳后。
据悉,鲁女士抢救当天,通过呼吸科、肾内科、超声科等科室医生会诊,及一些相关化验、检查结果,得出明确诊断:肺栓塞。曲爱君说,肺栓塞死亡率极高,时间就是生命,患者是在急诊抢救室发生的心跳骤停,抢救非常及时到位。在心肺复苏术抢救环节,由于担心使用心肺复苏机对鲁女士身体损伤大,全部人工对其进行心肺复苏术。“我们对鲁女士进行了8次心肺复苏术,千余次胸外按压,消耗了医生大量体力。”
曲爱君说,经过对鲁女士的救治经历,急诊科提高了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治水平,并且多科室协作,医护人员配合,明确诊断及果断采取有效措施,是这次肺栓塞抢救成功的关键。
肺栓塞起因
肺栓塞的起因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导致人体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生脱落,脱落的栓子随血流经右心堵塞在肺动脉及其分支上,造成病人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肺栓塞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
过去,肺栓塞被认为是少见的疾病,但近些年从临床上看,肺栓塞的发病率并不低,且临床表现千变万化很不典型,死亡率、误诊率高。可以说,肺栓塞是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的。肺栓塞的主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咳嗽、痰中带血、心率失常、晕厥等,有的患者会出现一侧或两侧肢体疼痛、肿胀等表现。由于很多疾病都有像肺栓塞的表现,很容易被误诊、漏诊。有些肺栓塞患者被当作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有的则被诊断为肺炎。因此,发现疑似症状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尤其是在不明原因或突发的呼吸困难时,要排出肺栓塞的可能性。
曲爱君称,形成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包括血流淤滞、高凝状态、高黏状态及静脉内皮损伤等。所以创伤、手术、长期卧床、静脉曲张等都是引起栓塞的高危因素。
此外,肥胖、糖尿病、高血脂、恶性肿瘤、心梗及心功能不全病人,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的患者、口服避孕药者都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换言之,这几种人也是肺栓塞的高发人群,应注意预防。
预防静脉血栓,避免久坐不动
肺栓塞是一个致残致死率很高的疾病,但也是一个可以防治的疾病,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后,病死率可降至8%以下。
曲爱君称,虽然肺栓塞一般多见于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癌症、骨折和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和长期卧床的中老年人,但现在很多人都会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工作、上网、打游戏,还有一些商务人士要长时间坐飞机或长时间开车,这些人群在生活中要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1.长期在电脑前工作的人,坐一个小时就要起来活动一下,加速下肢血液循环。
2.长期卧床的病人要注意按摩下肢,防止血栓形成。
3.乘飞机、车船长途旅行时,要多饮水,稀释血液黏稠度,还要经常起来活动下肢,可做做旅行休闲操。
4.孕产妇也要保持一定的运动量,可经常散散步。
5.对于先天缺乏某些抗凝因子的易栓症患者,可能需要终身口服抗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