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专项活动中, 我院注重优化门诊布局结构,完善门诊管理制度,改善门诊就医流程,落实便民措施,减少就医等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科学布局,缩短患者就诊路线
我院医疗保健中心大楼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分主楼和裙楼两部分,主楼由19层和16层的姊妹楼组成,内设15部电梯;裙楼有4层,内设2部观光电梯和2部扶梯。我院坚持以病人为中心,对大楼功能进行了科学规划,将急诊、儿科门诊、CT、磁共振、放射等集中设在一楼,将内科系统、外科系统等系统的诊室和超声科、检验科、心电图室等集中设在二楼,绝大多数患者在一楼、二楼就可完成门诊就医的所有内容,这极大的方便了患者门诊就医。
二、健全制度,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一)加强门诊制度建设。重新修改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充实编印了《门诊管理制度流程汇编》,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门诊医师出诊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和规定,建立健全门诊质量保证体系。
(二)全年实行错时工作制。由于农村病人较多,病人就医时间多在上午,为此我院坚持全年错时工作制,争取上午把所有挂号的病人诊疗完再下班,鼓励专家实行中午连班,免费提供午餐等。通过增加专家单位时间内工作量,缩短病人门诊滞留时间。导诊护士提前30分钟上班,负责指导病人填写病人就诊信息单,挂号人员提前30分钟上班,缩短病人挂号排队时间。
(三)实行弹性排班制。完善门诊药房和门诊收费处弹性工作制,高峰时段增加工作人员,增加开放窗口,缩短病人排队等待时间。
(四)实行预约诊疗。开通了掌医、电话预约、网上预约、诊间预约、现场预约等多种方式的预约挂号就诊系统,积极推行分时段预约挂号,引导患者错峰就医,使患者可以更有效、合理地安排时间,培养患者预约就诊的习惯。
(五)实行门诊志愿服务制度。每天都安排10名志愿者在门诊区域为患者服务,帮助患者挂号、交费,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全程陪诊服务。
(六)推行便民服务制度。向病人推出30余项便民服务措施,缓解病人“看病难”问题。2015年上半年,免费测血压22070人次;测体重25184人次;为特殊病人导诊42680人次;电话咨询71528人次;租赁轮椅推车9682人次;发放宣传材料163720份等。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门诊就医流程
(一)实行电子排队叫号。不断完善门诊医生工作站流程和护士站电子排队叫号系统,所有诊室病人由分诊护士把患者信息录入电子排队叫号系统,病人按电子叫号进入诊室,改善了就诊秩序和就医环境,减少了患者等候时间。
(二)推行“一卡通”。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了“一卡通”和“银医一卡通”,在各楼层均设立自助挂号、缴费设备,实行终端扣费,避免病人楼上楼下往返交费等。
(三)实行检查结果自行查询。化验检查结果、CT/磁共振胶片报告等可在自助打印机上打印,也可在医院网站进行查询。
四、强化质量管理,保证门诊就医安全
(一)推行门诊电子病历,加强病历质量监管。传统门诊质量管理,抽查病历耗时费力,数量局限,患者局限。推行门诊电子病历,不仅书写规范、字迹清晰,而且有利于后台监控,速度快、效率高。我院将病历书写规范标准公布在院内网上,加大病历质量检查力度,将检查发现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科室,由当事人签字限期整改。
(二)坚持处方点评制度。2015年上半年,门诊部与药学部、医务处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的要求,从7399张门诊电子处方中抽取600张进行检查点评,规范处方589张,不规范处方11张。门诊电子处方合格率98%、使用率98%、门诊处方抗菌素使用比例11.9%。
(三)瞄准医学前沿,开设新门诊。为解决门诊疑难和复杂病例的多学科综合诊疗,我院成立了多学科综合门诊,为疑难病患者提供准确、快速、有效的诊治。同时,我院新增设了“肺结节病门诊”等,提高了肺癌早期检出率,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
(四)打造安全门诊。门诊病人在等待就诊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病情的突然变化,需要门诊的医务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急救处理,安全转运。为此,每个科室都配备了抢救车和抢救药品,使整个急救的流程、人员、设施都达到最优化。同时,对导医、分诊护士等进行了心肺复苏技能的集中培训和考核,做到了熟练掌握急救的流程和急救技能。对分诊护士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考试,提高对病人病情观察的能力,工作中主动巡视,及时发现问题。近年来无门诊病人因发现不及时、转运不到位而延误抢救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