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科主任狄秀华的带领下,我院特检科成功为一名疑似冠心病患者完成院内首例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检测。该技术的顺利开展,标志着我院在无创冠心病功能学评估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意味着今后可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精准、安全的诊疗服务。
临床需求驱动,技术攻关落地
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是评估冠状动脉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可准确识别血管狭窄是否引发心肌缺血,为冠心病的早期诊断、治疗策略制定与疗效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为填补该项技术空白,满足临床对无创、高效冠心病评估的迫切需求,自2025年初以来,心脏彩超室积极推进技术探索。科主任狄秀华带领汤雪璐、王琳、刁兆红等科室骨干成立专项小组,系统学习CFR检测的理论知识、操作要点及图像分析方法。在心内科主任祁学文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多次模拟训练与病例复盘,严格筛选患者,不断优化检测流程,确保技术操作的规范性与结果的准确性。
多学科高效协作,首例检测顺利完成
8月25日上午,心脏彩超室顺利完成首例CFR检测。患者为54岁男性,因“反复胸痛一个月”来我院就诊,初步检查提示可能存在冠状动脉狭窄,但常规影像学检查难以确定是否伴有功能性缺血。经心内科与特检科共同评估,决定为其施行超声心动图CFR检测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测过程中,团队严格按照标准流程操作:首先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采集患者静息状态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的血流速度基线值;随后,在心内科韩前峰主任的全程监护下,为患者静脉注射负荷药物,使其冠状动脉达到最大充血状态;团队实时监测心电图和血压变化,并再次通过超声记录血管血流速度,最终计算出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值。整个过程患者未诉明显不适,生命体征平稳。
CFR检测技术的应用,不仅突破了我院在无创冠心病功能学评估方面的技术瓶颈,也显著提升了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能力与风险分层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据狄秀华主任介绍,CFR检查具有无创、高效、经济且无辐射等优势,能够有效区分“解剖学狭窄”与“功能性缺血”。对于冠心病术后患者,该技术还可动态监测血管功能恢复情况,为后续治疗调整提供参考。
我院特检科将以此次成功经验为契机,建立CFR检测的标准化操作规范与质量控制体系,持续优化服务流程,加强与心内科等科室的协作,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检测方案,逐步将该项技术推广应用于冠心病筛查、治疗效果评估及高危人群随访等多个临床场景。下一步,医院将继续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推动无创心血管功能评估技术更好地惠及广大患者。
来源 | 特检科
编辑 | 杨秋宜
专业审稿 | 狄秀华
审核 | 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