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师,从来不是‘打一针’就退居幕后,而是贯穿围术期、联动多学科的‘生命守护者’。”这句话,道出了多少麻醉医师的心声。
聊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创建于1988年,历经30余载岁月艰辛和一代代聊医麻醉人的艰苦奋斗,科室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麻醉专业基地、山东省首批临床重点专科,成为鲁西及周边省市麻醉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头雁”。
学科建设:
从“跟跑”到“领跑”
历经37年的发展,麻醉科完成了从单一院区到“一院五区”统一管理的跨越,从传统麻醉逐步升级为围术期医学平台。目前科室共拥有63间手术间和23个手术室外麻醉单元,年麻醉量近10万例,覆盖神经外科、心脏大血管、脏器移植等所有临床亚专业。
科室现有麻醉医师94人、麻醉护士35人,其中主任医师16人、副主任医师26人,博士后2人、博士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人才梯队完整、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张宗旺教授是山东省知名麻醉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3篇。
2022年至2025年,医院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总院二期和北京积水潭医院聊城医院的新手术室建设,手术室由41间增至63间,内镜中心由13间扩充至25间,为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
区域麻醉质控:
织密“安全网”,实现“云管理”
麻醉质量与安全,是患者生命的保障。2023年5月,我院麻醉科率先在山东省内建成首家“麻醉质控中心云平台”,将全市44家二级以上医院麻醉质控数据统一上报分析,实现麻醉质量指标“一屏统览”。
平台运行两年来,全市全麻患者术中体温监测率从62.3%提升到91.7%,麻醉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下降34%。2024年12月,该平台被山东省麻醉质量管理中心采纳,并在全省推广,成为区域麻醉质量同质化管理的“聊城样板”。
2025年7月,科室升级“麻精药品智能柜”,实现药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用量可控、责任可究”,特殊药品管理始终保持零差错。
急性疼痛管理:
从“术后疼三天”到“全程几乎不疼”
“以前开刀怕疼,现在睡一觉就做完了,醒来也没觉得疼。”患者刘女士谈了她的术后感受,也印证了麻醉科在急性疼痛管理上的成效。
2011年,科室成立全省首个急性疼痛服务小组(APS),历经14年的持续迭代和不断优化,最终形成了“麻醉医生督导下疼痛专科护士为主导的多学科MDT”一体化模式。
2025年3月,科室依托AI技术建成山东省首家“疼痛虚拟病房(VPU)”,对16个病区的镇痛数据实时监测,中重度疼痛发生率从28%降至7%,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6%。
2024年12月,“围术期急性疼痛诊疗专科”获评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成为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麻醉亚专业。
睡眠障碍治疗:
麻醉技术变身“失眠克星”
2022年2月,科室在全国较早开设“睡眠障碍门诊”,提供认知行为疗法、宫氏脑针、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星状神经节阻滞、肠道微生态调整等非药物疗法。三年来累计服务患者5000余人,覆盖全国10个省份,治疗总有效率达82.5%。
科研方面,科室联合聊城大学医学院建立了“聊城市麻醉与脑功能实验室”,重点研究疼痛与睡眠障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干预机制,获批省级课题3项,为探索失眠症非药物治疗的“中国方案”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智慧管理:
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
“技术有温度,服务才能有深度。”聊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的智慧化建设始终围绕提升患者体验展开:
2021年,建成“医渡云围术期专病数据库”,实现科研随访一键触达;
2023年,上线“麻醉门诊信息管理系统”,将麻醉评估从30分钟缩短到8分钟;
2024年,启用“智能化远程监控系统”,护士在护士站即可实时监测镇痛泵运行状态,人力成本降低40%;
2025年,承担“DeepSeek等大模型在卫生健康行业应用揭榜攻关项目”,探索AI预麻醉风险预测模型,将安全关口再次前移。
从幕后到台前,从麻醉到围术期医学,聊城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和安全为生命线,用专业与温度诠释着新时代麻醉人的使命与担当。正如学科带头人张宗旺主任所说:“我们追求的不仅是‘麻醉安全’,更是‘舒适医疗’与‘快速康复’,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在安全无痛中重获健康。”
来源 | 麻醉科
编辑 | 杨秋宜
审核 | 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