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人民医院中原生物医学研究院(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建于2013年12月,是聊城大学和聊城市人民医院共建的研究机构。目前科室共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博士3人,硕士7人,本科3人。副高以上职称3人,博士后出站3人。实验室面积约1000平方米,配备了分选型流式细胞仪、串联质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荧光原位杂交仪、生物安全柜、细胞培养箱、低温高速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实验室是系统生物医学研究的综合性科研平台,主要研究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措施,以期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目前实验室成员共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16项,和临床科室共同申请课题6项,实验室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30篇,合作发表SCI文章18篇。参与医院4个临床科研团队建设,参与院内青年基金5项,合作横向课题和多中心临床研究两项。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如下:
(1)多组学研究
在现有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组学研究平台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寻找与重大疾病比如恶性肿瘤和脑卒中等临床诊断、治疗、评估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和药物靶点。
(2)新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的开发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开发高灵敏、特异性强的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的检测方法,可以对CTC 计数、表型分析、分子分型进行同步全面分析;通过结合CTC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将CTC富集分选用于体外培养以及人源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tumor xenograft, PDX)模型建立,用于药敏测试,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3)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肿瘤诊疗研究
构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较高光热转换效率、较高药物负载量、良好光稳定性的功能化纳米材料,获得将诊断和治疗功能结合一起的诊疗一体化纳米平台。用于肿瘤的早期诊断、肿瘤治疗和疗效评价等研究,包括肿瘤的CT成像、光声成像、荧光成像,以及成像指导的肿瘤光热治疗、光热-光动力联合治疗、光热-化疗联合治疗、光热-免疫联合治疗等。
(4)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的设计、合成及活性研究
肿瘤多药耐药是目前临床导致化疗失败最主要的因素,肿瘤多药耐药指的是肿瘤细胞对一种化疗药产生耐药性的同时,对其它结构和功能完全不同的抗肿瘤药产生交叉耐药性。通过对肿瘤耐药机制的研究,我们利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作为分子模板,通过化学合成,结构改造得到具有优秀多药耐药逆转活性的小分子药物,实现与化疗药物的联合用药。
(5)小分子金属配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的抑制研究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抗癌药物顺铂问世以来,金属抗癌药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由于顺铂没有靶向性,导致其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因此研究者们一直在探索研究新型的金属类药物。我们利用氨基酸合成希夫碱作为配体,通过与铂,镍,铜等金属离子配位设计合成新型金属类抗癌药物,并对其进行活性研究,以期得到活性优于顺铂,同时具有更低毒副作用的金属类抗癌药物。
代表性临床转化项目:
(1)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检测
实验室将临床与科研工作相结合,以解决患者为发展主线,其自主开发的循环肿瘤细胞和循环肿瘤DNA检测技术已经经过了5000多例临床样本的验证,可广泛应用于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等,通过检测血液中肿瘤细胞导致的生物学信息的改变,用于肿瘤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个性化用药指导。
(2)三维组织培养药物敏感性检测
将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的肿瘤组织块体外培养,预测患者对不同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实现患者的个体化精准给药。其优点:充分再现肿瘤微环境、细胞间相互作用;保持组织三维结构及一致性;保留肿瘤异质性和致瘤性;维持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特性。
(3)肺结节循环染色体异常细胞(CAC)检测
早期癌症患者血液中可检出染色体位点异常细胞(CAC),携带肺癌特定基因位点且拷贝数异常的细胞,可作为肺癌早诊检测靶点。通过检测其数量,对肺结节患者进行肺癌风险分级。
地址:聊城市人民医院东区口腔楼四楼东侧;联系电话:0635-8270428,82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