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检报告的结果中显示
“胃息肉”
三个字常常会让人们心头一紧。
胃息肉是什么?
它对健康有何影响?
我们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有蒂或无蒂病变,呈局限性并向胃腔内突出。
息肉患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是在因其他原因行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随着胃镜检查的普及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
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胆汁反流、胃食管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胃息肉长什么样?
胃息肉根据病理类型通常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两大类:
1、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
大部分胃息肉属于这一类型,一般不会癌变,但是可能会带来消化道症状;有大约0.4%~1.76%的癌变几率,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增生性息肉,需要根除幽门螺杆菌;有研究表明,大约40%的感染者除菌后息肉会缩小或消除。若息肉过大,也建议及时切除。
2、胃底腺息肉
研究发现其可能和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有关,是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标志之一,异型增生灶发生率<1%,所以一般认为基本不会癌变。此类息肉可以不用摘除,但需要定期复检。
3、错构瘤息肉
多发于胃窦,常为单发,无恶变倾向。
4、炎性纤维性息肉
较为罕见。可见于整个胃肠道,但最常见于胃窦幽门区(80%)。
目前病因尚不明确,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偶然确诊。有症状时可考虑切除,切除后通常不会复发。
5、腺瘤性息肉
约占胃息肉的10%~25%,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较大(>2cm的广基息肉)、绒毛状腺瘤、伴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所以腺瘤性息肉建议发现后及时行内镜下切除。
6、胃类癌
较为罕见,占胃肿瘤的0.5%以下,通常<2cm,建议切除直径>2cm的肿瘤,因为其具有显著的淋巴浸润和转移风险。预后变化很大,取决于多种因素(大小、侵袭性和组织学特征)。
胃息肉有哪些症状?
1、大部分人长了胃息肉没有任何症状,通常在胃镜检查时发现。
2、少数患者可能有上腹部轻微疼痛或不适、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3、如果息肉表面糜烂、溃疡甚至癌变的情况下,可以发生间歇性或持续性消化道出血。
4、较大的息肉如果阻塞于幽门,则可能导致幽门梗阻,会出现如恶心、大量呕吐及明显的上腹部胀痛症状。
胃息肉都需要治疗吗?
发现胃息肉,人们最担心的问题是会不会癌变?需不需要切除?其实,胃息肉绝大部分是良性的,只有少部分胃息肉会发生癌变,综合国内外相关的指南及共识,建议:
1、小息肉(直径小于0.5cm的),可以在做胃镜检查时顺便夹除,也可以择机切除。
2、病理证实的腺瘤性息肉,且直径>2cm、广基的、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必须切除,并遵医嘱定期复查。
3、多发性息肉,可以选择分期分次切除。
4、家族性息肉,要结合肠镜及其他检查,选择合适的时间及时手术。
5、对于病理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建议视具体情况,内镜下行EMR术、ESD术或外科手术治疗。
胃息肉治疗其实很简单
一般情况下,内镜下切除即可完美解决,常用的方式有:
1、活检钳钳除:如果息肉比较小,在行胃镜检查时医生直接用活检钳钳除。
2、高频电凝电切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3、冷圈套器切除术:对于5~10mm胃腺瘤息肉,10mm~15mm的胃无蒂息肉,应首先考虑冷圈套切除。
4、尼龙绳及橡皮圈结扎法:通过结扎息肉根部,使其缺血坏死,达到治疗目的。
5、对于较大的息肉也可采取内镜下EMR或ESD切除。
EMR切除术
ESD切除术
胃息肉切除后还需要复查吗?
即使及时切除了息肉,仍然有复发的可能,还需定期复查胃镜,术后多长时间复查呢?根据相关国内外指南建议:
1、对于胃底腺息肉患者,无需随访。
2、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应在切除息肉后随访1年,抗Hp后息肉消失则无需随访,息肉持续存在或有异型增生,切除息肉1年后复查。
3、对于肿瘤性息肉患者应6~12个月后复查,对肿瘤性息肉未完全切除或有重度异型增生者,6个月后随访,完全切除且无重度异型增生者则1年后复查。
如何预防胃息肉?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及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
2.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均对胃黏膜有损害作用,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胆汁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以降低胃息肉的发生率。
4.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胃息肉等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