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心脏外科如何加强医护配合,提高整体水平的工作体会。
我1986年7月从聊城卫校毕业,分配到我院工作。从一名普通护士到心内科护士长、急救中心病房护士长、再到心外科护士长,我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在座的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培养。特别是走上心外科护士长岗位后,给自己的业务技能和管理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机遇。经过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心外科成为国内享有一定声誉的学科品牌。
众所周知,我们心脏外科的护士在做好常规心脏手术监护的同时,还承担着心、肝、肾、肺脏移植的术后护理。如同所有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一样,对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医护配合,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此,我带领脏器移植小组的护士姐妹们,在完成日常病房护理工作的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学习,和医护配合的急救训练。
由于病人术后应用的抢救仪器多、专业技术操作性强、病情变化快、并发症多,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操作水平,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判断和处理病人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熟知病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见性的发现病人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向医生汇报,配合医生及时的进行抢救。危重的病人,特殊的岗位就需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娴熟的护理技术和密切的医护配合。因此,我们护士姐妹们常常不分份内份外,经常加班加点。有时为了研究一个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我们与医生们反复模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抢救配合的演练,往往工作到深夜。一天,两天,三天……,我们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又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2004年10月,我们收入了一位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入院时,病人已经奄奄一息,马上进行急诊手术,术后2个小时因出血量太多,又回到手术室进行了二次开胸。但心包纵隔引流仍不见好转。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这个病人很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发生心包填塞。为此,我们密切观察着每一项检测指标,在医生下医嘱时,值班护士随时汇报病情。10分钟的时间引流量已达到1800毫升,病人的血压下降,中心静脉压急剧上升,末梢循环差。见此情景,专家们立即进行了会诊。根据会诊情况,我们初步断定,可能要对病人就地进行紧急开胸手术,立即做好开胸前的各项准备。当主任通知大家:“要抓紧做好开胸准备,马上手术。”的时候,我果断地告诉主任“一都做好了,随时可以开始。”就这样,大家分头进行着紧张的抢救。
一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了。一个月病人康复出院了。这是我们开展的第一例大血管置换的病人。我们的成功,体现了医护的默契配合,更重要的是为抢救病人争取了宝贵时间。正如我们主任所说:“我们心外科的医生、护士,只要拧成那股劲,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但在进行脏器移植时,由于供体脏器的特殊性,我们常常要同时进行心、肝、肾脏移植,这就增加了我们十几倍的工作量,每人每天都要超负荷地工作,加倍地付出。
2005年10月,我们在一天之内要实施心脏移植、肝脏移植和肾脏移植,三台移植手术一天内完成,这对于我们是一次重大的考验。作为护士长,我经过通盘考虑,周密安排,并根据每个人的业务技术特点以及值班医生的安排,科学、合理地搭配人员和班次,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展所能,物尽其用。并要求大家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三台移植手术护理工作圆满成功,不出现任何纰漏。晚上九点,心脏移植的病人回到病房,大家立即投入到紧张有序的治疗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
刚把这个病人安顿好,肾移植的病人又回到了病房,像刚才一样大家有条不紊的安置并观察着病人。 “现在是多尿期,为什么尿量这么少?”病情就是命令,也昭示着护理责任。我马上和主管医生一起查找原因,排除危情,研究对症治疗方案,初步认为是:术前透析滤出的液体多,再加术前禁食,病人体内液体量不足,必须加快输液速度。果然十分奏效,危情排除了。还没来得及喘口气,肝移植的病人又回病房。医护人员又紧张地观察着病人,固定并标识着多达十几条的管道。
时间,在我们忙碌中一分分地走过,病人在我们的悉心护理中一点点地好转。当清晨第一束阳光照进病房时,我认真巡视了三个移植病人,发现他们都已经清醒了。但我们又拖着疲倦的身体,继续投入工作。
我们小组成员大多是30岁左右的护士,在家里她们是女儿、儿媳、妻子、母亲的角色,同时在医院她们又是护士的角色,当两者同时需要时,她们最坦然接受的是¬——护士角色。
就这样,一个多月的时间我们共完成了3例心脏移植,5例肝脏移植,6例肾脏移植的术后监护及护理。当病人满面笑容离开监护室道声“谢谢”的时候,全体医护人员都发自内心地笑了。这是我们这个团队合力攻关的结果,也是我们护理人员用良好的专业技能,积极配合的结果。
总之,在实际工作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加强医护配合,牢固树立全院一盘棋的思想,才能不断促进学科发展和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我们医院才会出现一座座学科高峰,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医疗保健中心。
我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张春燕)